English

辞海共和国年轮上的丰碑

1999-09-2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

“学海无涯、辞书作舟。”在我国知识界,大概无人不知《辞海》。《辞海》是知识的大海,它囊括天文地理,通达古今人事,是目前我国唯一一部兼具字典、语词词典和百科辞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书,也是人们用以开启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。

遵循国际上大型工具书10年一修的惯例,1999年新版《辞海》在国庆50周年前夕向我们走来了。期待化为喜悦,人们惊喜地看到,新版《辞海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。

国家标志性的文化产品

几年前,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讨论《地铁条例》时发生了歧义,一些代表搬出了《辞海》,据《辞海》释义指出,“地铁”应改为“地下铁路”,这一意见很快被采纳了。

在我国的出版史上,还没有哪一本书的知识性权威性像《辞海》这样深入人心。“对不对,查辞海”,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释疑解惑的一句口头禅。

同样,在我国的出版史上,也没有哪一本书像《辞海》这样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关注。

1958年,正是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,全国学术界5000多精英协同参与,开始了对《辞海》的修订。这次修订历时8年,于1965年出版了《辞海》未定稿,虽未能公开发行,但它为以后1979年版、1989年版、1999年版的问世奠定了基础。1979年版修订时,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,将《辞海》军事条目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定。1989年版修订时,江泽民总书记不仅多次打电话给《辞海》主编夏征农,询问修订情况,而且为1989年版《辞海》题词;这一次江泽民总书记又为1999年版《辞海》题写书名,给予辞海编纂工作又一次鼓励和鞭策。

大型工具书的修订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。《辞海》目前不仅是国内修订次数最多的一部大型工具书,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已形成10年修订一次,并两次准时出版修订本的一部大型工具书。这使《辞海》能够不断吐故纳新,满足读者的新要求,保持源远流长的生命力。

“一卷在手,终身受益。”如今,《辞海》在我国已拥有广泛的读者基础。据统计,1979年版、1989年版问世以来,《辞海》三卷本和缩印本已累计发行530万套,创我国大型工具书之最,成为各级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决策层,文化教育、科技工作者、大中学生以及有文化的普通家庭必备的工具书,奠定了《辞海》作为中国唯一一部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的地位,被公认为是代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出版物。

20世纪中国文化的缩影

作为人类文明的忠实载体,《辞海》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。

《辞海》始纂于1915年,初版于1936年。如果说1965年版的《辞海》未定稿是对旧《辞海》脱胎换骨的改造,那么1979年版的《辞海》则是辞书领域里的一次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。1979年版《辞海》是我国首次公开出版的大型工具书,是向共和国3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,它改变了“大国家、小辞典”的国家形象,成为出版界一项里程碑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。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,《辞海》一度成为紧俏商品,凭结婚证书可以优先购买传为佳话,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,学习科学、学习文化,尊重知识、崇尚知识的风气正在形成。

但是1979年版《辞海》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。特别是当时许多学科被视为禁区,所收的学科残缺不全,不成体系。1989年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订,除继续纠正“左”的烙印外,增加了2万多条词共计400万字,使1989年版基本达到学科平衡,自成体系,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水平。

1999年版《辞海》是一次面向新世纪、继往开来、重在创新的修订。我国大型工具书几乎全是清一色的“白纸黑字线描图”,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。1999年版除了对1989年版增新、补缺、纠错外,提出了不仅要有跨世纪的新内容,还要有跨世纪的新制作。它被上海市委、市府列为重点工程,成为带动上海印刷行业上新台阶的一个契机。

今天我们看到,1999年版《辞海》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其主体产品改为五卷本的彩图本,同时保留了普及本(三卷)和编印本(一卷)的形式。翻开1999年新版《辞海》人们可以看到“邓小平理论”、“知识经济”、“欧元”、“浦东新区”、“因特网”、“智能卡”等新词语已收录在目。据统计,1999年版《辞海》新增词条6000条,删除原有过时、查阅率不高的词条近3000条,其余词条的70%,都作过或多或少的修改。收录图片16000余幅,85%以上是彩图。与1989年版相比,1999年版《辞海》更准确的词条注释、丰富的全彩插图、新颖的版式设计、精致的印刷技术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更新。从装帧设计到版面编排充满的时代气息,显现了我国大型工具书的出版印制水平,是一本堪与国际高档工具书媲美的换代性产品,是在共和国年轮上树起的又一道丰碑。

辞海精神薪火相传

《辞海》12万条词目,涉及100多个学科。近2000万字的煌煌巨著,是几代学人心力的佳品。为核实一个数据,他们有时要翻阅十几本资料;为了一个准确而简洁的表述,他们有时要苦熬几个昼夜。苏步青为了给“直线”一词写条目,先后写了一万多字的解说;蒋孔阳因为对一个词目释义的引文有疑问,寻找了各种版本的书进行核对,最后虽然证明引文没有错,但一丝不苟的态度就是为了换回一个“放心”……

主持《辞海》常务工作的副主编罗竹风既承担《辞海》的组织领导工作,又日以继夜地审读书稿。长年的劳累、积劳成疾。1994年他患了癌症,住进了医院仍心系《辞海》。当1999年版《辞海》编纂方案送到他手上,他在病榻上一字一句审读,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,修改订正的地方竟达49处之多。

《辞海》是千人之作,体例、文风、观点互不相同,甚至可能相互矛盾。要把千人之作变为出自一人之手,没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不行,没有执行规范和程序的严谨的态度也不行。这些程序和规范是辞海编辑们给自己套上的“紧箍咒”。按照这个程序,仅通读就有3次,校对有5个校样、10个校次,一个条目至少要审十几、二十次才能过关。他们就是用这种一丝不苟的眼睛防止差错的。他们说,辞典不是一般的图书,是“典”、是标准书。如果一般图书的差错率在万分之一,《辞海》就不行,差错的数字很大,就会谬种流传,这是不能允许的。

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自我要求啊!

江泽民总书记在1989年版《辞海》出版之际,为《辞海》欣然题词:“发扬一丝不苟、字斟句酌、作风严谨的辞海精神,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而努力”。这是对辞海编者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和总结,也是对他们精神的褒扬和倡导。

一位作家说得好,一丝不苟、字斟句酌是我国优秀的学术传统。辞海的编者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学术传统时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,注入了敬业、奉献、开拓、进取的积极内涵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